记者从洛阳市制造业发展促进中心及行业协会披露信息获悉,2025年一季度洛阳高温电炉及配套产业实现产值9.1亿元,同比增长8.7%,其中服务新能源材料、高端陶瓷等新兴领域的专用设备占比提升至25%,产业链本地配套率突破70%,产业结构持续优化。
地方政策持续深化产业扶持维度。继省级工业炉窑改造方案落地后,洛阳市2025年初启动“工业设备智能化升级专项行动”,针对高温电炉领域推出“研发补贴+场景试点”组合政策:对开发1600℃以上专用高温设备的企业,按研发投入的15%给予补助;在经开区、高新区划定12个“绿色电炉应用试点园区”,入园企业采购本地节能型高温电炉可享3%的购置补贴。截至目前,已有8家本地高温电炉企业依托政策支持开展技术攻关,新增3项省级节能技术认证。
技术创新聚焦新兴领域需求突破。本地头部高温电炉企业针对锂电池正极材料烧结需求,研发出连续式高温隧道炉,通过采用微波辅助加热与余热闭环回收技术,使设备能耗较传统隧道炉降低22%,单条生产线日均产能提升至5吨,已在洛阳新能源材料产业园完成试点应用。另有洛阳某装备技术企业联合本地高校材料学院,开发出真空式高温电炉,解决了高端陶瓷烧结过程中氧化难题,设备真空度稳定在10⁻³Pa以下,产品良品率提升至98%,目前已适配本地高端陶瓷零部件生产企业。
市场布局呈现“内拓外扩”双增长。从需求端看,除传统耐火材料、有色金属领域外,2025年一季度洛阳高温电炉在新能源材料领域的订单量同比增长40%,成为增速快的应用板块;区域辐射方面,除山西、陕西等周边省份外,产品出口至东南亚、中亚地区的份额占比达8%,同比提升2.3个百分点,主要用于当地有色金属冶炼项目。值得关注的是,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,本地耐火材料企业为高温电炉提供的专用保温组件、温控系统企业提供的智能调控模块,使设备整体交付周期缩短至15-20天,较行业平均水平减少5天。
行业分析人士指出,随着洛阳打造“新能源材料产业基地”规划推进,高温电炉产业将进一步向“定制化、高参数化”方向发展。预计2025年全年,洛阳服务新兴领域的高温电炉产值将突破10亿元,本地产业链配套率有望达到75%,产业将从“设备供给”向“整体热工解决方案输出”转型,进一步巩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。